第三章 在挪威的战争
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1968
在军事上,德国和盟国之间都在同时准备一次挪威军事行动,彼此都想抢在对方前面动手。
3月28日,盟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要求瑞典停止往德国运送铁矿砂,并决定在挪威领海布雷,以及派遣远征军至挪威;而根据与挪威人达成的默契,料想盟军登陆不致有何困难。丘吉尔和雷诺策划了此项决定,他们甚至把张伯伦也拉到一起,因为据臣吉尔说,张伯伦突然变成了发动这次攻势的一名积极支持者。
法国和英国的看法并不一致。法国主要强调经由纳尔维克的铁矿运输的可要性,但英国则对波罗的海战区更感兴趣。当时波罗的海即将解冻,英国很希望轰炸集中在波罗的海德国港口的船舶,但是法国害怕德国以轰炸报复,从而妨碍它重整军备的努力。
4月5日,法英向奥斯陆和哥本哈根致送了内容相同的照会,两国显然都为了要给侵犯一个中立国的行动进行辩解而感到尴尬;这也就是照会中所提论点看来令人吃惊的原因。照会提请注意这样的可能性,即苏联为了在挪威获得基地,会对芬兰再度进行攻击——盟国无疑地想利用芬苏战争在斯堪的纳维亚所激起的情绪;但是对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说,他们的敌人看来是苏联而不是德国。4月8日,另一照会通知挪威,要在它的领海内布雷,实际上这一行动在三天前即已开始了。
从理论上说,盟国远征军是早已准备就绪的,因为要派出的正是曾经打算驰援芬兰人的那支部队。由于盟国掌握着制海权,运输本来也是不应有问题的。但事实上,由于盟国缺乏特殊装备的部队,英国不得不从它在法国的远征军中抽回一个师。据法国指挥官说,整个行动都是临时凑合的,盟国之间的协调也很糟糕。
结果,由于时间上的拖延,形势转而有利于德国。在集中力量于西线发动决定性进攻的计划中,希特勒长时期以来就已决定尊重斯堪的纳维亚的中立,与这个问题最密切有关的军种——德国海军对此却执不同意见。雷德尔海军上将确信英国不久即将采取行动,因此德国必须先发制人。可是“作战部”担心,如果德国方面采取单方面的行动,那将使挪威领海变成战场,结果会使德国更难于象目前那样在中立的掩护下广泛地使用挪威的港口来进行运输。后来由于英国海军对用来装运英国战俘的油船阿尔特马克号 [ 译者注:海盗船施佩伯爵号的辅助舰。 ] [ 注:应该说是“袭击舰” ] 进行盘查,才使德国利用中立作掩护的作法大白于世。据德国海军将领们说,这一事件使希特勒相信英挪之间有默契,并促使他决定要采取行动。
可是,希特勒在4月18日向墨索里尼吐露,他之所以决定行动有三个原因。从军事上来说,需要阻止英国把战争扩及波罗的海;如果让英国得逞,德国就将不可能继续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对不列颠群岛采取反封锁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在挪威建立起巨大的基地,使德国空军实际上把英国海军赶出北海。
从经济上来说,德国没有瑞典按时供应的铁矿砂是过不了的。倘若英国在挪威建立起力量,瑞典还能顶住它的压力多久呢?况且,使英国得不到丹麦的食品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原料,这是一种颇为重要的反击。
最后,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纳粹哲学的倡导者罗森堡是“北欧德意志人协会”的“后台”。这个组织打算把所有纯雅利安人联合在一起。在罗森堡的卵翼下有一个名叫吉斯林的挪威人,是挪威一个小法西斯政党“国民大会党”的领袖,这个党想要把挪威和德国联结成一个大“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共同体”。吉斯林从罗森堡那里领到巨额经费,足以供他每期印刷二万五千份免费赠阅的报纸。他的党在挪威陆军和政府中有同情者。他建立了一个为德国工作的情报组织,德国人发现它大有用处,正如布劳尔大使所强调指出的,“应该同这样一个政治运动合作,它的成员是出于信念的原因,而不是用金钱收买的易于暴露的特务”;而且不管怎么说,这后一种人所花的代价要高得多。希特勒对吉斯林十分感到兴趣,竟使他认为值得在1939年秋天接见此人,尽管他什么愿也没有许,什么秘密也没向他透露。但是,在1939年12月15日,希特勒支持罗森堡的主张,口授了一份备忘录,强调需要建立“一个大德意志联邦”。
然而,希特勒对墨索里尼却趾高气扬地说,“他已经以一胸之差胜过了盟军”,因为他从丘吉尔和雷诺轻率的声明中了解到他们的意图;而且由于他超人的才智,使他知道,所谓“战争结局或许已经在十个小时内决定下来”的说法纯属吹牛。事实上,他早在1940年1月就已下令调查在挪威作战的可能性。3月1日,他指示举行以占领丹麦和挪威为目标的“威悉河演习”;4月2日,他就命令占领这两个国家。德国人抢先了几天首先抵达挪威。但这短短的几天完全打乱了盟国的计划,使盟国处于出乎意料的尴尬境地。
对德国军队和德国外交部来说,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就顺顺当当地占领了丹麦这一行动是4月9日黎明前发动的,四小时后全部结束。当一支装甲纵队跨越日德兰半岛防线时,在备战略据点,甚至在哥本哈根的正中心,投下了伞兵,突击队也在各处登陆。国王那天早上刚一起床,就接到了德国公使冯·伦特-芬克的十三点最后通牒。丹麦内阁在举行了一次戏剧性的会议之后,在清晨六时接受了最后通牒,国王命令曾抵抗德国斥候部队的卫队放下武器。八时,震惊万状的丹麦人在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一个德国军官宣读希特勒的一份呼吁书——这是由这个军官自己写的,由于发生了某种错误,他收到的文件是元首原打算用于挪威的。
丹麦人感到完全意外。看来丹麦政府(激进派和社会党人的联合政府)虽然持反纳粹观点,却对驻柏林海军武官发回的告警报告没有当回事。反正也是无济于事了,只能为了保全面子把战争再拖一阵子,而那却要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
丹麦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同意“在德国的保护下维持中立”。德国人就这样完全达到了他们的和平占领的目的。他们的部队得到命令,如果不是非常必要,不得干涉该国行政事务;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以防止抢劫,甚至对部分军人购买过多的商品也加以禁止。德国政府保证丹麦领土的完整,因此,居住在石勒苏益格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得到严格的劝告,要他们不采取任何挑衅行动,不举行庆祝胜利的活动,而且对丹麦各级政府的态度要完全适当,因为它们还没有获得“解放”。
丹麦的经济将完全同德国的联结成一体,供应德国以一定数量的煤炭和燃料。还同意使丹麦的工业“间接”为德国生产,进行“友好合作”。双方宣布维护法律和秩序以及稳定物价是“极为可取的”。在丹麦,德国当局似乎已经使他们在所占领的西欧国家中采取的措施完善起来,只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占领费用这次落到了德国身上,尽管丹麦国民银行的确同意以克朗来预付必要的款项。但是占领者很快显示出它的另一付面目——纳粹第三帝国的面目。正如在波兰一样,从5月起,党卫军就紧跟在德军之后开始进入丹麦,“寻求志愿合作者,以便使他们有志于建立一个德意志共同体的理想”。一个“丹麦国社党”立即要求参加政府。当时这个党还不包括在国王从四个历史悠久的主要政党中遴选组成的联合内阁之中。因此,丹麦至少在表面上还是独立自主的。丹麦政府为了表示自己的心甘情愿,甚至宣称它对占领当局将给以“充分谅解和合作”。但是纳粹德国暗中还掌握着其它的牌——居住在石勒苏益格的德意志民族,即当地的纳粹分子——当它感到需要时,就可以打出这张牌。
在挪威,事件的进程完全是另一个样,因为在那里登陆的德国军队不得不同法英混合部队作战,还因为挪威当局宁愿战斗和流亡也不愿投降。
德国人的速度出乎盟国的意料。4月5日布下第一枚水雷,4月7日英国军队开始登船。就在这同一天,卢特晏斯海军上将统率下的舰队,躲过了英国空军的侦查,就在挪威的主要港口使一些小分队登上了海岸。德国的这支兵力并不是很强大的:七艘巡洋舰、十四艘驱逐舰和兵员约一万人;在登陆的开始阶段,从未超过二千人。一个伞兵营占领了奥斯陆和斯塔万格机场。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德国空军,它使挪威人惊恐万状,还使盟军的反攻陷于瘫痪。
尽管时机有所延误,但是盟国至少部分地达到于自己的目的之一:它们在一个遥远的战区吸引住了德军。盟国是否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掌握住主要战场比利时的主动权呢?达尔朗海军上将强烈支持这种看法,并提出建议说,如果可能同比利时人达成协议,盟军应即开进比利时;但是在情况需要时,即使达不成协议,也应开进去。但是,法国政府不可能同意侵犯比利时的中立。因此4月9日又向比利时人作出了紧急呼吁,强调说明他们所负的“重大责任”。甘末林将军指出,假使给他一定时间,他仍然可能把他的大部军队开到阿尔贝运河。他强调说,现在这个时机非常好,因为德国空军已被拖在挪威。但是比利时再一次予以拒绝,而荷兰人也跟着这样做了。到了这时,法国政府想采取行动的短命愿望也就消失了。甘末林唯一的决定是,在荷兰遭到攻击时,不管比利时同意不同意,法国都要去援助。于是,这次紧急局势产生的唯一结果是,比利时军队又一次云集在比法边境,因为入侵的威胁是来自法国这一边!
看来盟国很可能坐失在最有利的条件下采取主动和进行他们想要的防御战的最后机会,因为它们现在只得在不是自己所选择的条件下在挪威进行它们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其一,它们不是在无敌对的情况下登陆,而是被迫向已经站住脚的敌人进攻;其二,它们还不得不修改自己的计划,原来只打算在纳尔维克作战,现在却不得不驰援遭到攻击的挪威人,而且还不得不把它们登陆兵力的大部分转到挪威中部。
盟国的协调工作做得也不很好。联合行动缺乏一个能够作出决定和保证执行这些决定的常设管理机构。在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上,各国政府都是自说自话,而且会议准备的不充分,会期也很不经常。由于挪威海域是英国海军的禁脔,所以这个会议所作出的安排仅仅是,远征由英国负责指挥,从而由一位英国海军上将全面掌握,因此远征军也就归一位英国将军来统率。
一开始,英国海军部对整个军事行动似乎就犯了盲目性的错误。它一心一意地想摧毁轻率闯入英国舰只射程以内的德国舰队。当英国舰队主力正在卑尔根以外的海面上时,英国海军部没有下令设法登陆(当时本有可能收复该城的),却命令去搜索和摧毁敌人的巡洋舰。这样一来,就失去了截击敌人运兵船队的战机(在他们看来,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一决定关系到放弃一次曾作过精心准备的军事远征,据德里先生称,它是由英国海军部单独作出的,这很可能就是指的丘吉尔。
事实上,唯一的重大海战是在北面纳尔维克港进行的。4月12日,战列舰沃斯派特号在那里追逐并击毁了德驱逐舰十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却是一个昙花一现的胜利。后来,英国从这次惨痛的经历中得到这次大战中的一个新的重要教训,那就是装备优良的战舰很容易为飞机所击沉;如果不同时掌握制空权,掌握制海权是毫无意义的。
英国海军部为了避免危及它的舰只,就放弃了在特隆黑姆登陆的打算,而改在北面和南面未被德军占领的纳姆索斯和昂达内斯登陆。可是,登陆军队在毫无防护的海岸上遭到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所以两周后就不得不加以放弃。
巴尔若海军上将写道:挪威的斗争成为一场“几乎没有飞机的海军强国英国同一个只有弱小海军支持的空军强国”之间的斗争。英国的飞机真是太少了——最大规模的空袭他们也只能出动一百架飞机,而德国却往挪威派了一千架。除了飓风式战斗机外,英国的飞机性能往往劣于对方。更重要的是,条件是悬殊的:德国空军以有良好设备的挪威机场为基地,而英国飞机却至少要从三百英里以外飞来。给他们提供情报需要几个小时的航行时间,结果当情报送到时往往已经陈旧了。此外,战区也过于辽阔。这种任务只有海军飞机能够成功地执行,可是所有的航空母舰除一艘外又都在地中海。
在飞机未抵达之前,就需要在挪威修建临时机场。可是,飞机发动机没有防寒设备,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发功机一直开动着;飞机加油不得不使用油壶和提桶,结果是需要进行巡逻飞行时,往往不能起飞。4月24日,当皇家方舟号和光荣号从亚历山大港开到时,德国空军已进驻挪威十四天了。幸亏白昼时间长,飞机几乎能不间断地飞行,但是事实证明,航空母舰靠陆地太近是易于受到攻击的。勇敢号就被击沉。从开战以来,英国海军的五艘航空母舰至此已损失了两艘。
总起来说,英国空军击毁了一些舰只,也击落大约一百架敌机,但是自己的损失更大。它未能切断敌人交通线,也不能保护在纳姆索斯登陆的远征军,致使远征军的装备还在码头边时就被德国亨克尔式飞机摧毁了一部分。这支空军历经艰辛,终于不得不被迫撤走,这是一次惨败。
可是,在最北面,盟军打得比较顺利,虽然也不是没有发生一些棘手的问题。首先,盟国远征军的海陆军指挥官尽管都是英国人,却彼此发生了矛盾,这看起来好象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两人竟然接到了不同的命令!马克赛将军得到的指示是,如果风险过大,就不作登陆尝试;另一方面,科克海军上将却奉令不惜任何代价,尽快攻占纳尔维克。
科克海军上将匆匆忙忙拟出的第一个计划,遭到了马克赛将军的反对。他指出,海军大炮的弹道低下,不可能摧毁德军的机枪掩体,而且由于没有适当的登陆艇,他的部队将不得不乘毫无掩护的船进行登陆。尤其是,地面为雪所覆盖,英国士兵既无滑雪橇,又无滑雪板。
装备较为优良的法国阿尔卑斯轻步兵于4月底到达。他们的指挥官贝图阿尔将军比起他的英国同僚来,有两重有利条件,一是他对挪威熟悉,二是他谙于冬季的山地战。他建议在纳尔维克北面和南面登上半岛。两营外籍军团和两个波兰营在5月初即已抵达,说明5月27日-28日夜间发动攻势是可能的。选择的登陆点是德国机枪处于英国海军炮火控制之下的地方。登陆行动是成功的。纳尔维克被攻占,德国守军向东撤退。
但是,那时的法国形势却变得十分危急。结果,胜利登陆的军队从6月2日至7日撤走。多亏恶劣气候的掩护,撤退行动没有遭到阻碍。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次撤退,远征军后来终于顺利地拥有了一个设备良好的机场,有电讯联络的着陆跑道和伪装掩体!可是这些努力全属徒劳无功。
事实上,德国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与雷诺的响亮的号召相反,“铁矿供应线”并没有被切断。但是德国的军事胜利没有解决他们在挪威的占领和行政管理问题。
虽然挪威在经济上和情感上是同英国相联的——正如德国大使布劳尔在一个电报中所说的那样,“公众舆论完全站在英国一边”——但是,在德国进攻之前,挪威政府却曾决定不放弃中立态度。据布劳尔称,挪威外交大臣科赫特对传说的丘吉尔正在做进攻准备一事十分恼火,毫不含蓄地称他是“翻云覆雨的蛊惑家”。虽然如此,按照布劳尔的估计,挪威对英国的登陆多半只会作消极的抵抗。但是德国捷足先登了。那末挪威又将作何反应呢?
反应是敌对的,尤其是由于希特勒犯了心理上的错误,尽管布劳尔曾不断提出告诫,他还是让吉斯林上台。布劳尔长时期以来一直强调说,吉斯林的党没有多少追随者,它的领袖没有政治影响。4月9日晨,布劳尔向挪威首相致送一份最后通牒,后者考虑了一阵,最后拒绝了。在奥斯陆接着发生的混乱中,吉斯林攫取了权力,他在广播中斥责了对侵略者的一切抵抗,并且竭尽全力企图使挪威军队的动员工作陷于瘫痪。这样,在军事上他就为德国人效尽犬马之劳,即便德国军事当局责备了他的一些荒唐做法(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吉斯林)。但是在政治是他是失败的。他组织了一个七拼八凑的和毫无经验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某些成员甚至事先没有被征求过意见。大多数的公职人员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拒绝承认他的权威。已离开奥斯陆的哈康国王也拒绝承认他,不同他作任何接触。
认识到德国找错了对象,布劳尔采取了有力措施:他也撤回对吉斯林政府的承认;他甚至在挪威外交部门前布下岗哨,不让吉斯林进入。但是,希特勒本人不愿同“马克思主义政客们”(挪威当时是由社会党人执政)打任何交道,因此从柏林发出指示,仍让吉斯林当权,布劳尔只得被迫服从。他由于自己的行动而被免职。
哈康国王肯定对“吉斯林的诡计”大为震惊,何况德国人还想绑架他当作人质。从那时起,他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并得到他的政府成员的一致赞同:挪威必须抵抗侵略。事实上,挪威军队已经与法军和英军并肩作战,特别是在纳尔维克战斗中。至于国王,当他在挪威无法立足时,便同他的政府先是迁到瑞典,然后迁至伦敦,并把挪威的大部商船开到英国港口避难。挪威是这样两种情况的实例:一方面是一个小国的合法政府拒绝服从征服者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是通敌者的非法政府,在外国军队支持下,违背人民的意志而试图掌权。吉斯林这个名字成了这种通敌行为的同义语。
但是,这并未解决统治挪威的问题。鉴于吉斯林得不到他本国人的支持,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宣布,他不能支持他,甚至里宾特洛甫派来的特使也持此种态度。这样一来,希特勒决定委派一名“挪威占领区德国专员”,由老资格的纳粹地方长官特波文担任。同他们在丹麦的作法相反,也同他们的意图和本身利益背道而驰,德国人不得不亲自出马来直接统治挪威。
在特波文和吉斯林之间,现在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斗争。由于吉斯林的权威不断地遭到侵蚀,他向柏林提出申诉。他这样做真是愚不可及,因为希特勒虽然对他抚慰有加,也转而反对他了。他决定,吉斯林在使他的党变得更有力量之前,不得再掌管政府了。总而言之,挪威人正在被劝告成为德国的合作者,以便结束德国专员的直接控制。与此同时,吉斯林被任为主管复员工作的长官,这完全是个挂名差事,因为挪威根本就没有动员过。德国人又设置了一个“挪威最高法院”的“督导处”。但是,他们也被迫承认,对挪威人说来,他们的合法政府是在伦敦。德国人在政治上的失败是有目共睹的。
可是,在经济上,希特勒感到高兴的是,他正在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纳入他的轨道。瑞典没有帮挪威一点忙,在中立的幌子下,它与德国的合作比过去更为彻底。德国在铁矿和木材上都不会感到短缺。
在外交上,德国从它的军事胜利中得到了好处。事实告诉一些小国,它们反对德意志民族的元首是不明智的。罗马尼亚领会到这一点,同意让德国人得到更多更廉价的石油。苏联看到法英对其广阔领土的北疆的任何威胁已告消失,也感欣慰。
更其重要的是,墨索里尼虽然直到最后一刻还对其伙伴的意图茫无所知,却表示出热情洋溢的赞同。他立即垂涎起克罗地亚。齐亚诺拒绝接待一名“法国特使”——皮埃尔·赖伐尔,墨索里尼在4月27日对保罗·雷诺的信函作了非常尖刻的回答。尤有甚者,意大利这位领袖还写信给德国元首说,“意大利的舰队已作好战斗准备”。5月15日,他征召1916年出生的兵役人员入伍;他说,到夏季,意大利将有“二百万武装人员”。墨索里尼以他那隐喻的方式和自认的使命感表示,“当别人在创造历史之际,他不能袖手旁观。”挪威的战败促使意大利参加对法兰西的宰割。
事实是,希特勒又在一次闪击战中大获全胜。欧洲的又一个地区沦于德国的控制之下了。盟国的失败使它们察觉自己武器装备的弱点所在:协调工作很差;作战计划是临时拼凑而成的;它们不能进行联合作战,这种作战的成功仰赖于陆海空三军的密切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装备不论质量和数量都很差,而空军则更其严重地居于劣势。这就是英国海军部之所以决定不把水上舰队派进斯卡格拉克海峡或卡特加特海峡的原因,虽然那是制止德国增援挪威的唯一途径。
盟国的雄心壮志与它们所拥有的有限手段表现得颇不相称,而且它们还缺乏充分利用这些有限手段的本事。但是,尽管失败使他们颇为苦恼,但是最后结果却并非完全是灾难性的。挪威的商船使盟国的大西洋护航队在数量和航次上都得以增加;从丹麦脱离出来的冰岛和格陵兰,现在将为盟国提供重要的海空军基地。尤具是,德国海军遭到的重创,使它实际上不能再让它的水上船只去冒更多的风险了。然而,当务之急还是不让德国在西线迫在眉睫的攻势中获得另一次全面的胜利。丘吉尔接替了张伯伦,使英国政策获得以前所缺乏的果断力,但是这并没有使盟国军队的兵力增加。他们将怎样应付德国的猛烈进攻呢?他们将作怎样的迎战部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大家評論呀,同志們想讀甚麼樣的文章告訴博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