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卷二(1-2)


第二章 德国军队在苏联的胜利
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1968
    一、突然袭击 
  在纽伦堡法庭上,哈尔德将军和约德尔将军断言,在攻打苏联这一件事情上,希特勒只不过是比苏联抢先了一步;为了辩明这一预防性战争是有道理的,他们列举苏联在边境上集结军队,把波兰地图分发给苏联坦克部队指挥官,在靠近德国领土的地方修建飞机场等等为证。苏联的史学家则愤慨地断然否认了这些说法,为了反驳,他们强调红军的种种弱点,今天则这些弱点归咎于斯大林。此外,上述两人所提的辩解理由,也与其他德国领导人说过的话自相矛盾。6月21日,古德里安视察他的前线部队时(他的任务是夺取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据点),曾喜不自胜地注意到俄国人毫无觉察,因为他们还在军乐声中进行操练和分列式呢。 
  确凿的事实是,在第一天,德国人唯一感到意外的不快之事是苏联T-34型坦克的威力,赖因哈德将军把它们比作“巨大而笨重的熊”,它们“使他的坦克象引火物那样燃烧起来”。但是,即将遭到极为痛苦的意外打击的还是俄国人。 
  首先,由于苏联的机场不够大,新型飞机不能起降,因此这些飞机只好麋集在为数很少的一批机场上;让它们疏散的命令下达又过迟,于是到了6月22日中午,由于六十六个机场遭到空袭和发生激烈空战,苏联空军损失了一千二百架飞机。 
  再就是德军的进攻对沿边境布防的苏军是出其不意的。苏军的大炮已从旧防线的堡垒中搬走,而沿新防线建立的大炮阵地又还未完成,因此在坚固的堡垒中间就有几英里的空隙。在一千二百五十英里长的防线上,部署了四十四个师,其中四十个是步兵师。因此每个师防区平均长达三十英里——少则十五英里,多达六十英里,而照道理说,一个师的防区只能有五至八英里长。前线掩护部队甚至处在两翼无人据守的突出阵地上。没有集中或部署用以对付突然袭击的作战部队,大部分掩护部队距后方有五十英里。这样的防御阵地就意味着敌人在开始时拥有四或五比一的局部优势。苏联的士兵有时是极无经验的,有些坦克驾驶员只是在几小时之前才接触到他所要驾驶的坦克。 
  尽管如此,在6月21日,苏联当局已对迫在眉睫的德国侵略有所风闻,但没有太当真对待。也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但是在有些地方,比如,据普尔凯耶夫将军报告,在基辅地区,直到6月22日清晨四至六时才得到警告,当时敌人的猛攻已经开始。如象在波兰和法国一样,德军从突然袭击中捞到了好处,使他们一开始就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二、德国的闪击战 
  希特勒认为苏联将在六个月内认输,红军则将在八周内解体。鸡还没有孵出来就先点数目,希特勒大打其如意算盘,预期在1941年7月14日以后,就有可能减少陆军的兵力,而把减少下来的人力物力转用到海军和空军,以便用来攻打英国;如果需要的话,还用来对付美国。在9月末,他命令在1942年解散四十个步兵师,并且相应减少供陆军使用的兵工生产。他那奔放不羁的想象力已摹绘出要在同年经过利比亚和土耳其对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发起一次大规模的钳形攻势。这些计划也并非儿是瞎吹牛。 
  确实,在苏联什么事情都是根据计划进行的。波兰和法国战役的教益结出硕果。德国人在获得制空权后,再次在攻势的第一阶段以十分强大的兵力展开联合行动的进攻,然后在空军的支持下,以装甲纵队在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强化攻势。待敌军被分割开,然后加以包围,突破口也随之扩大。包围最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钳形运动”,开始时两钳相距达六十多英里,然后在敌人后方会合,把敌人整个集团军或者残部包围起来。胜利的赢得再次是由于细致的准备工作,使部队能够迅速重新集结的能力,打开六十多英里宽的缺口使敌军望风披靡的努力,以及根据战况的发展而改变进攻方向的本领。 
  德国空军在每个战区都非常活跃。每天出动约达二千或三千架次,这说明每架战斗机一天要出动多次。6月25日,对莫斯科进行了首次空袭。在这里第一件使德国人大吃一惊的事是城市的防空卓有成效,因此以后的空袭只能在夜间进行,而且动用的飞机也减少了。 
  德国在空中遭到的局部失败,又从在陆上获得的战果得到了充分的补偿。6月22日傍晚,苏联总参谋部根据关于军队状况和战斗进程的错误报告以及对红军进攻潜力所作的错误估计,下令进行反攻。尽管攻击的路线选择得很好,可是由于准备工作很仓促,红军遭到了重大损失。这是由于缺乏空中掩护,炮兵支援也不足,并缺少摩托化牵引装备所致。结果,到6月25日傍晚为止,德军朝着明斯克前进了一百四十五英里,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往前推进了一百二十五英里。七月三日,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对苏战役已在两周内赢得了胜利。苏联总参谋部乃决定放弃“沿边境作战”,而把纳尔瓦-普斯科夫-波洛茨克-第聂泊-赫尔松联结成一条战线,在这条战线上的一些地区的天然防线已用坚固工事予以加强。败退中的军队能在这里保住必要的防线并以相当的兵力坚守阵地吗? 
  苏联军队虽然被切断了相互的联系,而且有时遭到包围,但是许多红军部队却继续各自为战。它们在弹尽粮绝和汽油耗竭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投降了;各地的军需仓库不是被夺取就是遭到摧毁。在北线,虽然塔林坚守到8月15日,可是里加陷落了。在中线,敌军在7月4日渡过别烈津河,突破了斯大林防线,攻占了维切布斯克。在南线,利沃夫在6月20日沦于敌手,罗马尼亚军推进远达切尔诺维兹。7月6日,德军进抵日托米尔郊区,而冯·龙德施泰特的右翼则前进到了基辅和莫伊列夫之间。经过为时十八天的战斗,德国军队突进达二百八十英里,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地区。俄国人丢掉了两千辆车皮的军火,三十万人被俘,损失大炮三千门、坦克一千五百辆和飞机两千架。 
  尽管红军遭到了多方面的失败,但它并未崩溃。德国发动的军事行动大都留下了使许多苏联部队得以逃出包围的空隙,这是因为德军行动的规模同它所用的兵力大不相称。约德尔在纽伦堡法庭上说,“当时我们实际上需要三百个师”。苏联总参谋部随即采取了某些措施,叶廖缅科元帅列举这些措施如下:把不称职的领导人加以撤换,重整纪律,用打几场局部胜仗(例如以不多几个能起作用的空军中队进行集中攻击)来鼓舞士气;改进情报工作和加强防御工事;更好地组织各兵种的协同作战;更集中地使用装甲部队;改进坦克战技术。总之,俄国人从他们所遭到的失败体验中,上了现代战争的第一课。他们还来得及吗? 
  他们估计德国军队的主要目标将是莫斯科。铁木辛哥的任务是尽可能在斯摩棱斯克外面阻延德军前进。这次战斗从7月10日开始,8月10日结束。结果是德军在8月份前进速度就缓慢下来。另一场激烈的阻滞战是在布良斯克进行的。在7月23日,德国的指挥官本希望在8月25日攻占列宁格勒和莫斯科,10月进抵伏尔加河,11月进入高加索,这时他不得不改变腔调,考虑他原来没有准备进行的冬季战役。他从而认识到,由于苏联幅员辽阔,很容易使曾在法国得到过的那种绝对胜利,在这里变成一场代价高昂的胜利。 
  俄国人的抵抗使得希特勒对战斗更加关注。同哈尔德不同,他认为不应把主力用来对付莫斯科,而应该用于它的两翼——列宁格勒和基辅。他宁可先拿下经济目标而不是先拿下政治目标——莫斯科。他要德军在9月中旬雨季降临前夺取顿涅茨盆地。因此,中央集团军群应停止向莫斯科挺进。 
  事态看来证明希特勒是正确的。9月2日,列宁格勒的外围据点已处于德军炮火之下;9月8日德军渡过涅瓦河,9月9日占领了列宁格勒以东一百二十五英里的提赫文。至于芬兰军队,则已占领维堡。但是,最惊人的胜利是在南线;布琼尼的部队在乌曼被包围,丢下十五万俘虏;基辅在9月24日陷落。在这一战区,俄军有六十万人被俘,损失大炮一千七百门。但是秋季已来临。红军虽然遭到重大失败,但并未被打垮。苏联政府也丝毫没有承认失败的意向。 
    三、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卷二(1-2)  在夏季,德军不停地前进,常常是既无饮水又无一定道路可循,越往东深入,指路的地图就越不精确,以致错到如此地步,就象霍斯巴赫所说的那样:“来到一个地方,在地图上标明是一个大村庄,却变成一个拥有六万人口的工业城镇”。在秋季,他们又面临另一个敌人——泥淖,它阻碍供应品的运送。霍斯巴赫说:“我们的机械一遇上泥淖,就毫无办法,步兵和配有马匹的单位那时就成为部队中最有机动性的部分了。”再也找不到有利于装甲部队进行闪击战的条件了。此外,德军的坦克在俄国的大草原上转战之后,耗损极大。还有一种经常发生的事情,那就是德军的供应线已经拉得太长,因而有时就被苏军切断,这些苏军是留在从理论上说已被征服的后方的,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组织和有武装。燃油也是消耗日增而供应日缺。 
  诚然,苏联经济潜力遭到了巨大损失,而从表面看来它是无可弥补的。被德国夺取的工业区,生产全国百分之六十三的煤、百分之六十八的铸铁和百分之五十八的钢;被夺取的肥沃土地,则生产百分之三十八的小麦、百分之八十四的糖和百分之六十的牲畜。除了上述损失之外,还有俄国人实行“焦土”战术所造成的有意破坏,这个战术是从库图佐夫 [ 译者注:米·伊·库图佐夫(1745-1813),俄国元帅,1812年实行焦土战术,大败拿破仑于斯摩棱斯克。 ] 那里继承下来而为斯大林所提倡的。铁路、桥梁和工厂都炸毁,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建而为苏联人引以自豪的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大坝在内;粮仓、仓库、堆栈都付之一炬。苏联有得到任何外援的希望吗?自从德国对苏发动侵略以来,丘吉尔这位在1920年曾希望用封锁迫使这个布尔什维克国家屈服的人,宣布英国与苏联完全团结一致。他曾说过,“俄国的危机就是我们的危机,正如每个俄国人为自己家庭而战斗的事业,就是全世界自由人类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英国政府曾考虑过经由北角派遣护航队至摩尔曼斯克,但是英国本身正处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斯大林对此极表不满。两个新的盟国之间的关系显示出紧张迹象。 
  在最北面的拉普兰,战斗只是在孤立的部队之间进行,战场中间都是被森林和沼泽分割开的广大而又不能通行的地区。部队得到补给的唯一办法就是靠人背骡驮,一天走上十英里就是一项运动员般的成绩了。德国人没有能进抵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在1941年秋,前线就沉寂下来了。 
  在芬兰,曼纳海姆元帅的部队在进行他们自己的战争。他们同德国没有建立联合指挥。两国各执己见,自行其是。在夺回了原来割让给俄国人的卡累利阿那部分土地后,曼纳海姆就拒绝参加夺取列宁格勒的行动,因为芬兰议会决定不派军队到国境之外去作战。  
  列宁格勒从8月20日以来就受到威胁,到30日,就被切断与其他各地的联系。它变成了由全市居民据守的一个强固堡垒,人们挖了总长三百九十英里的壕沟,修筑了二十二英里长的路障和一万五千个地堡。9月8日,这个城市被完全包围,唯一的一个出口是通拉多加湖的。由于处在敌方炮火之下,希特勒乃决定封锁这个城市,并下令不准居民离开,以便用饥饿的办法更快地困死守卫部队。9月底,一支俄国军队想与这座被围城市会合,但没有成功。在9月以前,二百五十万居民的粮食给养都是用船经过拉多加湖水路供应的;9月以后就要等到湖水结成厚冰。为了到达湖面,就不得不开辟一条穿越森林长达一百二十五英里的供应线。 
  但是,1941年秋季的主要战斗还是在莫斯科外围进行的。冯·包克获得了进行决定性攻势的必要援军。他拥有七十五个师,其中有十四个装甲师和八个摩托化师。德国空军倾巢出动,不留任何后备,使用了一千五百架飞机。这些部队发动了严密的扇形攻势,以便从北面经由加里宁城、从南面经由奥廖尔和图拉对莫斯科进行迂回,经由维亚兹马对莫斯科展开正面攻击。 
  开始时一切都顺利。在10月2日这一天,德军的攻势处处得手,加里宁城已被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被切断。10月10日,朱可夫将军膺命担任苏军西线指挥官。亏得苏联与日本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使它能够从西伯利亚调出兵力。在参加十月革命节红场检阅后,这些部队立即开赴前线。 
  德军的攻势在10月份被制止住了,但是11月间他们又重新发动攻势。可是,冬季在这一年提早来临了。10月6日就降了初雪,而德军却缺乏冬装、燃料甚至粮食,由于俄国空军能够使用靠近莫斯科地区的飞机场,它就有了与德国空军相匹敌的作战条件。德国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进到了距莫斯科十五英里之内的地方,而失之轻率的里宾特洛甫已在大谈其苏联的失败了。12月2日,德军成功地对俄军阵线作了一次新的突破,但是突破口被堵住了。12月6日,红军发起反攻,克复加里宁城。希特勒满心不愿意可又不得不下令德国军队退而采取守势。在获得这么多的显赫胜利之后,德国军队为什么单单这一回会遭到失败呢? 
  德国的将领们诿过于冬天提早来临和严寒的气候,他们的部队对这种情况没有准备,总之是说他们败于冬天。但是苏联历史学家则指出,红军士兵的条件也并不那么优越。尽管俄国部队对寒冷比较习惯一点,而且进攻者主要因为发动机冻冰而丧失活动能力,但是事实上,甚至在第一次降雪之前,德国军队就已显示出疲惫困顿的迹象了。他们是在战场上被挡住无法前进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德国人失败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失败,因而震动极大,影响深远,其后果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它在德国阵营中播下了意见分歧的种籽。希特勒在一系列的更替中,把冯·龙德施泰特撤了职,令赫普纳将军从陆军中退役(因为他曾下令撤退),他自己则代替冯·布劳希奇出任地面部队总司令。这样,这位元首就一身而兼任国家元首、内阁主席、国防部长、德军最高统帅和陆军总司令。每一个士兵、水兵、飞行员都要宣誓效忠于他。此外,希特勒还说服德国国会授予他“最高司法总裁”的头衔。但是这种集人权和职责于一身的做法,对俄国的严寒和红军顽强的斗志丝毫也不起作用。 
    四、1941-1942年的冬天 
  希特勒装作以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俄国的严寒。他根据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来制订对策,命令古德里安用炮火轰出一个一个的洞穴,供前线步兵使用,冰冻的土地是如此僵硬,命令根本无法执行。然而几天之后,古德里安被解除了指挥职务。 
  由于没有防寒设备,坦克和车辆的水箱在严寒中冻裂,由于他们没有把汽油注入油箱前的加热设备,汽油结成冰;冻结了的润滑油不再润滑了,人造橡胶也失去了弹性。 
  或由于敌人之故,或由于气候恶劣,德国军队所拥有的器材资源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耗损了。据哈尔德说,五十万辆车辆中,百分之三十已经报废,百分之四十需要大修,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也需要小修。正当公路变得无法通行的时刻,铁路运输也越来越不敷应用。中路集团军群本来每天需要三十一车皮的粮秣给养,现在只能得到十六车皮。拥有一千七百架飞机的德国空军,再也不能为后撤的军队提供空中掩护了。这些飞机被迫要进行一些惊险的表演,诸如在结冰的湖上降落。有些中队还必须从地中海前线抽调。在意大利部队中间,严寒变得尤其严重,他们的领导人梅塞将军报告说,军队的士气大受影响。 
  可是,希特勒一心只怕丢失一点点土地都可能使他的部队军心涣散。1942年1月2日,他拒绝批准冯·克卢格提出的撤退请求。1月15日,冯·李勃元帅不愿违抗元首意旨,宁可自动请求解除其指挥职务。 
  俄国人的日子是艰苦的。被围困中的列宁格勒居民吃的面包是由下列东西制成的:百分之十的植物纤维,百分之十的牲畜饲料,百分之二的纸屑,百分之二的麦麸,百分之三的玉米面及百分之七十三的黑麦面;吃时佐以含有百分之四十豆粉的肉肠。在1941年12月间,他们埋葬了五万死者;为了得到水,他们烧掉家具和书籍以溶化冰块。 
  德国人制订出一种计划,在他们占领的农村中,建立起小而分散的抵抗中心,由哨所掩护,足以使自己能够防卫到获得坦克和飞机的支援。最重要的一些据点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独立战线,一般来说那就是交通线交叉点。旧鲁萨、维亚兹马、奥廖尔、哈尔科夫等地都有这种“强固据点”。但是俄国人把弃守的这些地方大部分都变成真空地带,他们在各个中心之间神出鬼没,包围敌人,炮轰土屋,整团整团地俘虏敌军。德军想依靠河岸固守,但是河流封冻,已不再是屏障。 
  在北方战线,红军克复列宁格勒东面的提赫文。在莫斯科外围,德军被驱退到离城市人约六十英里处;1月末,他们已被迫后撤到10月15日发动攻势的地方。3月间,俄军深入到距斯摩棱斯克约六十英里的维亚兹马郊区。对仍然固守的“强固据点”就绕开它,如在尔热夫就是这样。在南方战线,接替了布琼尼的铁木辛哥已渡过顿涅茨河下游。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继续进行着保卫战,同时据守刻赤的俄军,则在克里米亚转入攻势。 
  1942年4月,哈尔德计算了一下他的冬季损失:人员损失九十万,只得到四十五万人的可怜补充;车辆损毁七万四千辆,只得到七千四百辆新车;坦克损失二千三百四十辆,而只得到一千八百四十七辆的补充。南方集团军群现在仅拥有其原有火力的百分之五十;中路和北方集团军群的火力仅达过去的百分之三十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在指出“战争胜败系于南方”以后,决定在春季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攻势。 
    五、德军1942年春季攻势:目标及兵力部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卷二(1-2)  可是希特勒缺乏在广大战线上全面挺进的人力和物力。进攻的目标是由德国的迫切经济需要之一所决定的,这就是攻占高加索以获取石油。在1941年底,德国燃料油库存已降到八十万吨,也就是说,只够一个月用的了。施佩尔希望1942年“合成”燃料的产量能从四百万吨增加到六百万吨。但是预期在摧毁苏联之后就将立即恢复的对英国展开更加猛烈的空战和潜艇战,需要增加大量的石油供应,据雷德尔估计,单是德国海军每月就需要二十万吨,而目前实际上它只得到八万四千吨。罗马尼亚供应的石油现在无望增加,因为他们得先满足在苏联作战的罗军本身的需要。总之,德军这种进退维谷的窘境是显然易见的。据保卢斯将军在纽伦堡法庭的证词所说,希特勒在1942年6月向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们作了如下描述:“如果我拿不下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将被迫把战争停下来。” 
  希特勒1942年4月5日的命令,就包括下述目标: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并扫荡刻赤半岛,以保护德国右翼不受攻击;德军防线以北的一个关键据点沃罗涅什,必须予以摧毁,以保障左翼;一路从沃罗涅什出发,另一路从顿河三角洲出发,发动一次钳形攻势,以消灭顿涅茨河与顿河之间的敌军;当这些初步行动成功地完成后,即以全部兵力扑向高加索油田。这一次,尽管德国的计划规模宏大,但是目标单纯而比较有限度。如果计划成功,他们就既可以利用顿涅茨盆地的工业和得到乌克兰的小麦,还可以从高加索得到石油。一旦这些目标实现,德国就再也不害怕长期作战了。 
  负责这次行动的冯·包克元帅手下有大约一百个德国步兵师,由二十个装甲师和十个摩托化师支援,外加二十二个罗马尼亚师、十三个匈牙利师、十一个意大利师、一个斯洛伐克师和一个西班牙师。这些部队的质量参差不齐。扬尼将军指挥的匈牙利军,只有极其简陋的装备和贫乏的后勤供应,以致从一开始,其供应就毫无把握。这支军队主要是由对这次俄国战役漠不关心的贫苦农民组成,再加上百分之二十在匈牙利定居的外侨。 
  意大利部队先由梅塞将军后又由加里巴尔迪将军指挥,共十一个师,其中一个师是“黑衫师”。它虽属“武装摩托化”部队,配备了最优良的意大利装备,但是它的各种力量仍不能与德军相比,因而曾受到损失。梅塞经常与冯·克莱斯特发生冲突,一个抱怨德国人对意大利军队要求过分,另一个则指责他的盟军缺乏进取精神。 
  德国空军也没能照他们所应做的那样去支援陆军。它不得不在西线留下大批战斗机,以防御德国领土免遭英国越来越大胆的空袭。1941年6月,德国在东线投入飞机三千架,而现在只能凑上两千到二千五百架。它的装备并没有重大的改进,只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福克·武尔夫式战斗机。另一方面,苏联空军的力量则大为加强,它的老式飞机几乎已全部更新,还得到了一些英国“飓风”式飞机,这些飞机同“风暴”式飞机一道摧毁了一批批的坦克。现在苏联空军已不仅仅能够在空中继续活动,它甚至掌握了制空权。这样,在希特勒希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进军的前夕,德国陆军部队处于没有空军掩护的危境中,这种情景是不会增强部队的士气的。 
    六、德军的攻势和它取得的胜利 
  5月8日,德军按照预定计划在克里米亚发动进攻,首先是摧毁克里米亚的一个天然飞机基地,以防止对罗马尼亚油井的可能袭击。冯·曼施坦因的德国军队和罗马尼亚军“扫荡了”刻赤半岛,然后尽全力猛攻塞瓦斯托波尔,这个地方从1941年10月末一直被包围着。这个堡垒城市用六百门大炮和一千门迫击炮来抵御,并能充分利用复杂的地形以及大量的小型天然阵地。6月中旬,守军的弹药开始告罄。7月2日,这个堡垒城市投降了,苏联潜艇勉强设法撤出一些人员。塞瓦斯托波尔坚守达二百五十天,俄国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铁木辛哥也企图在哈尔科夫方向主动进攻德军,以便赢取时间。在初步得到几次胜利之后,他面临被围的威胁,因而不得不撤退。 
  但是结果却使得德军最具关键性的主要攻势在6月28日才开始,那时已经太晚了。据德国人说,俄国人已猜中了敌人的计划,哈尔德说,苏联报纸甚至还刊登了论德国意图的文章。他们作好了部署,建立一条不设重兵的防线,而把强大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留在后面,准备随时向前推进支援。 
  在北线,冯·魏希在三条战线上出击:库尔斯克-沃罗涅什,别尔哥罗德-斯沃博达和库皮扬斯克-罗索什。希特勒亲自插手战争的指挥。他命令不要不计代价地去攻占沃罗涅什,而把最大可能的重兵集中用在南线。当他获悉冯·包克为了夺取该城而派出一个装甲师时,不禁勃然大怒,立即把他撤职。 
  再往南,领导第六集团军的保卢斯在卡拉契渡过顿河,向斯大林格勒进扑,俄国有秩序地后撤,可是保卢斯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因为希特勒已从他那里抽调了一些装甲和摩托化部队,以便加强A集团军群,而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A集团军群的任务是要长驱直下高加索。不过,顿河沿线已全部为德军所占领,尽管苏军在南岸仍保有少数几个后来证明确有价值的桥头堡。不管怎么说,德军已经赢得堪与1941年6-7月的胜利比美的辉煌胜利,俄军被俘者几达六十万。 
  迄今为止,除了少数几次不可避免的挫折外,德国的计划都已按照预定的顺利进行了。但是希特勒再一次为胜利所陶醉,这时他谈论起对波斯湾进行一次闪击的问题。据哈尔德称,他甚至还含含糊糊地谈到对南非东海岸方面采取行动的打算。现在这位元首已获得了俄国广阔无垠的生存空间,他似乎不能自持了;他再也不能择定一个方向并坚持下去,就象以前那样,他恨不得把一切东西一口都吞下去。7月13日,他口授四十五号指令,规定在同一时间在两条同样重要的战线上发动进攻:A集团军群,即按原定的那样,将向南直趋罗斯托夫和黑海东岸,以便占领各港口,从那里再进攻库班的山区和包括巴库在内的油井,这就意味着横跨高加索的另一次大跃进。好象这样一个宏大的计划还不止瘾似的,他又命令8集团军群不是仅限于尽量牵制住敌军兵力以保障A集团军群的前进,而也要承担进攻任务,以便拿下斯大林格勒村I整个伏尔加河下游地区。这样希特勒就企图同时干两件事。当部队最需集中使用的时刻,他却使之分散。不管是环境的需要,或是由于他的灵机一动,他随时在打算把部队调来调去。他已经失去了手段为目的服务的概念。贝尔纳上校十分正确地总结说,正是由于他在那个时刻缺乏节制,从而“决定了他的垮台”。 
    七、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冯·利斯特统率下的A集团军群首先全力直扑高加索。冯·克莱斯特在7月27日攻占罗斯托夫,又在8月9日拿下克拉斯诺达尔。8月22日卍字旗在厄尔布鲁斯飘扬。德军正如在其全盛期那样,把俄军打得疲于奔命。但是广袤的空间再一次使进攻者精疲力竭,而给了防守者以新的动力。高加索各条战线都交由布琼尼统一指挥,他在通往外高加索的各条路线上一律设置了纵深防御阵地:六个在奥尔忠尼启则的外围,十个在巴库外田;在直接受到威胁的格罗兹尼和迈科普油田这些地区,则设置了最强固的阵地。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征集了更多的大部队。象其他各地一样,当地居民都奋起保卫自己的家乡。 
  德军遍布在气温高达摄氏五十度、尘土飞扬的五百英里的战线上。它的供应线越来越长,经铁路从鲁尔来回一趟要八个星期。走公路,运油车在路上要消耗掉它运载的很大一部分油料。因此,希特勒对前进速度的缓慢大为恼火。但是,由于他对俄军在斯大林格勒外围的抵抗更感恼火,再加上他似乎被这个城市的名称弄得着了魔,竟然忘记了原来的目标;在把第四装甲军团拨交冯·利斯特指挥之后,又把它抽回来交给了保卢斯,而冯·利斯特对此却毫无办法。即使这样,希特勒还是在9月初把利斯特撤了职。看来这是希特勒用来解决他的困难的唯一办法。 
  在斯大林格勒战线,俄军事实上不仅限于顽强抵抗,他们还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反攻,把敌方最弱的匈牙利军和意大利军击退。梅塞将军得出结论,认为现在该是少做赔本买卖的时候了,并把这一点告诉了墨索里尼。甚至德国人自己也发生了动摇。冯·维特斯海姆将军要求把他在伏尔加河一线向前推进的先头突击部队撤回来;施密特将军未经请示就下令作了一次撤退。哈尔德将军报告说:“这个司令部忍受了它所能忍受的一切。” 
  9月,尽管占领了诺沃罗西斯克,初雪却使德军的高加索攻势不得不停顿下来,攻占奥尔忠尼启则也遭到失败。只剩下斯大林格勒一线了。希特勒顽固坚持继续在那里发动攻势。9月11日制订出了一项计划:进攻在15日开始,持续十天。经过激烈巷战后,德军轻步兵军团得以在三处进抵伏尔加河。但是俄军殊死力战,寸土必争。
  10月,从地图上看,标明德军进展的情况似乎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列宁格勒、瓦尔代高原和伏尔加河上游,绕莫斯科和图拉而往西,再沿顿河而下,紧挨伏尔加河曲,形成了高加索丘陵地带和黑海边的图阿普谢之间的一个大弧形。可是,拟议中的目标没有达到;油井没有拿到手,断断续续的,有气无力的空袭也没能减低油井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德军的防线危险地拉长到二千一百六十五英里以上,二百二十个师在这条战线上作战,平均每十英里一个师。这些防线有六百二十五英里以上随时都可能遭到敌军的反攻。贝尔纳上校写道:“这是一种歪门邪道的战略,因为这条战线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侧翼兵力之单薄。” 
  哈尔德在他1942年9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完每日例会,我被元首解除了职务。我的神经已疲惫不堪,他比我也强不了多少。现在是我们分道扬镳的时候了。”希特勒和他的将领紧密合作去夺取胜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同一时间,戈培尔在他自己的日记中表达了他对这位元首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变态生活感到担忧;他注意到元首的面部抽搐,衰老之快令人吃惊。 
  希特勒认为他在西欧不会受到攻击,这至少是准确无误的。尽管斯大林一直吵嚷着要丘吉尔进攻,但是后者却无力为此。1942年8月19日盟军对迪埃普的试验袭击遭到了彻底失败,虽然它为后来的登陆(日期尚未定下来)提供了经验教训。诚然,英美当时经由大西洋、伊朗、甚至外西伯利亚正在把现代化装备供应给苏联,但是丘吉尔在访问斯大林时,对后者提出开辟一个真正的第二战场的要求,却只能用娓娓动听的言辞,许诺以及一项战后友好条约来回答。 
  因此,当时战争还是在苏联打。德国人的问题在于,面对苏联即将发动的攻击,设法保住他们已到手的一切。但是德军在整个冬季丧失了主动权,士兵们惧怕酷寒和艰险,而希特勒却乐观如故。德国人至少能对他们的后方放心吗?他们是在怎样管理着被他们军队征服的广大苏联领土呢?他们怎样对待占领区的居民呢? 
    八、德军在苏联的占领;原则和组织机构 
  德国军队所完成的征服,使希特勒能够修正他在《我的奋斗》中指出过的德国扩张的方向:新的德国继续在条顿骑士团廓清的大道上前进,以便用“德意志的利剑来保证德意志人有地可耕,整个民族有面包可吃”。苏联只不过是德国在波兰打开的前景的扩大而已。 
  希特勒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他要摧毁国际共产主义的中心,首先消灭掉它的盾牌和盔甲——红军,然后剥削它的财富“一千年”。尽管在波兰试行过某些剥削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并没有把每一细节都制订出来。现在战争已拖长了,原来的有些决定也许不宜于付诸实践。关于采取什么态度才正确,从德国将领的见解中,可以看出若干明显的倾向。有一批通晓俄国事务的军官(格伦、赫雷、施陶芬贝格、科斯特林格和瓦格纳)显然得到了戈培尔的支持,认为应当向共产主义宣战,但不与俄国人民为敌;其中有些人甚至认为,德国和俄国必须和解。因此,就当时来说,重要的是不要采取过于严酷的措施,以免迫使俄国人作困兽之斗,从而采取血战到底的敌意态度。纳粹政客对这些军人的意见置若罔闻,甚至他们的领导者德军总参谋部对此也不予理睬。 
  罗森堡,这个波罗的海国家出生的纳粹理论家,《二十世纪的神话》这本纳粹畅销书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得出相同的结论。他建议把苏联分裂成若干“缓冲国”,以防止再度出现一个强大的俄国。这一政策要求对白俄罗斯人、高加索人、乌克兰人和中亚各民族的分离运动给以支持,对这些被征服了的民族给予比较温和的待遇。
  可是,希姆莱却认为斯拉夫民族是落后民族、劣等人类、亚洲佬,他们的广阔疆域应由纯雅利安人来移殖。此外,由于他们的本质,这些劣等人类都是罪犯。党卫队在一本小册子中谴责他们“妄想征服世界”,结尾说:“欧洲,起来自卫吧。”这个“观点”得到希特勒的亲信马丁·鲍曼的支持。德国元首喜欢说,欧亚边界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德意志世界和斯拉夫人之间的分界线。“对他来说,斯拉夫人,不管他是生活在鞑靼人、彼得大帝或斯大林的统治下,生来都是为了当牛作马的。” 
  从理论上说,负责制订德国东方政策的是罗森堡。希特勒宣布了进攻苏联的战争即将开始后,他在办公室里接见罗森堡,对他说:“啊,罗森堡,你的伟大时刻终于来到了。”罗森堡起初干了一段单纯制订计划的工作之后,就于1941年7月17日被提升为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部长。但是只有当军政府把占领区移交给他以后,他的权力才起作用和渐渐增长。在所谓“军队驻区”中,军方大权独揽,而这种驻区的范围是弹性的,完全取决于军事行动进行的情况。 
  这种双重领导,再加上红军的抵抗,当然无助于形成一项明确的德国政策。由于第三种力量(希姆莱的党卫队)的插手,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由于德军最高统帅部责成党卫队在辖区内建立严酷秩序并确保其得到遵守;另一方面,也由于罗森堡十分乐于让他们在他的辖区内对犹太人和共产党采取镇压行动,所以党卫队在各处都成了实际上的主子。因而,德国在占领区的所作所为,开始时是以无情的和不分青红皂白的恐怖暴行为特征,后来(精确说来,应是与此同时)则是大肆进行经济剥削,其中对各种产品所抱的希望,却被摧毁共产党制度的同等希望所摧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政策就只能是武断专横和杂乱无章。 
    九、占领区的行政管理 
  占领区事务部部长在柏林办公。在他管辖下的占领区划分为“德国专员辖区”,辖区下再划分为“总区”、总区之下再划成“分区”。每一区均由一德国人担任头目,他向罗森堡负责,但实际上权力是无限的。共建立了两个“德国专员辖区”,一个是乌克兰,另一个是其他地区——被命名为“东方区”,没有标明它将来真正的疆界,因而只具有暂时的意义。 
  在“东方区”里,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形成相对自治的地区,每区有一首府和一名在总专员海因里希·洛泽监督下的行政长官。这种组织形式似乎表明各民族会受到尊重。 
  在罗森堡的心目中,乌克兰将是一个最大的“缓冲国”,它拥有六千万人口和近四十万平方英里的面积,它将把俄国的乌克兰同波兰的乌克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卢西尼亚合并在一起。事实上,尽管建立起了一个在埃里希·科赫领导下的“德国专员辖区”,可是乌克兰还是一分为四。北布科维纳和敖德萨地区置于罗马尼亚管辖之下。罗马尼亚的史学家们非常及时地发现,德涅斯特河和布格河之间的地区过去有时曾经处于摩尔达维亚大公们的统治下,敖德萨就只不过是前罗马尼亚的一个城市。因此,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的报偿就是兼并一个新的省份——特兰斯尼斯特里亚,并且立即就从该地得到一份可观的战利品:敖德萨的电车被拆运到克拉约瓦使用。 
  西乌克兰(包括利沃夫)被并入汉斯·弗兰克领导下的波兰“总督辖区”;东乌克兰(包括哈尔科夫),由于邻近战区,仍作为军队驻区。这样一来,“德国专员辖区”就只限于包括基辅在内的中乌克兰,此外,还有平斯克和以前属于波兰的那部分白俄罗斯。 
  在罗森堡的辖区内,从本地招募的都只是次要官员,而且置于德国人的严密控制下。在城镇,市政自治机关负责管理清除垃圾、维持治安及出生和婚丧登记。“农业办公室”和“劳动介绍所”使德国人更便于剥削可利用的人力和物力。市长和农村执事人都由德国当局指派,并向德国人负责。 
  在所有的占领区,德国当局都佯称没有统治阶级。但原则上,却没有“当地人”被指派担任任何政治或经济甚至文化方面的重要职务。只有波罗的海诸国例外,那里的民族主义分子参加了使红军失败的行动,并使德军有可能直趋列宁格勒。 
  其他各地的居民则受到占领者的多方屈辱,并须向警方登记。未经许可不准离家外出;不准使用德军兵营附近的水井和水库;只准在白天出门;晚间,巡逻兵对任何违反这些规定的人立即开枪射击。 
  当然,所有这些措施,可以用临近变化莫测的前线作为部分理由来加以解释,并不一定表明是德国在战后想要或将要遵循的政策。他们还来不及去制订细节,更不必说付诸实践了,然而那却是同希特勒经常表明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当时,居民们决不会把这场战争看作是“解放”战争;德国人也并不期待居民们会对他们友好,这些措施使德军关于通力合作的宣传效果化为乌有。此外,措施本身更因不加区分和有计划的经济剥削和压迫而变得更加严酷。苏联给了德国人以机会,使它把曾经首先用在波兰人身上的那种做法,扩大到为数更众多的潜在奴隶身上。 
    十、经济剥削 
  德国把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去开发占领区的任务,委托给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经济管制小组。于是,苏联公民就有机会看到他们一无所知的资本主义社会——东方煤炭总局、东方铁公司等等——是如何经营的。 
  可是,使剥削合理化的工作,已经由于新机构的建立而复杂化,现在又受到一些因素的妨碍,首先是红军撤退时所进行的破坏,而更大的问题是德国军队的需要。在占领区,军队当时正在越来越被迫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为了协调各种意见,经济当局派出叫做“报告员”的代表到军事司令部。可是意见是如此分歧,往往不可能形成一致行动。 
  结果,掠夺成为合法现象,经济不可能得到恢复,更不必说改革了。军队更乐于使用当地资源,因为供应品从德国运来,困难重重,稽延时日。因此,士兵们吃的肉和面包固然都不缺乏,但他们是靠屠宰牲畜和强征种子粮得来的。这样一来,农业生产下降,工业生产也一样。工厂一般都没有复工,因为在已降低到严格的农业经济的附属国里,对未来是没有计划可言的。当工厂决定修复时,(这种情况不多见)电力、原料和机器又俱缺,因此德国人就专门去掠夺牲口和拆卸那些能够利废的装备,并把它们运回德国。这种协助本国搞生产的行径不断发生,就使商业活动完全陷于瘫痪了。 
  在财政方面,德国的采购使得物价上涨,发行占领区马克又带来通货膨胀,公职人员和雇员特别蒙受其害。开征了新税;按人头、按门户和按窗户数目而定的税,还有养狗税、养猫税,少数几家银行仍开门营业,目的仅在于把居民的存款吸收到德国去。 
  所有这些协调得很糟的措施,只能使居民越来越贫困。从长远来看,由于财源枯竭,对占领者本身将是不利的。很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德国人才确定下他们的土地政策。几座苏联国营农场被解体,土地分给了德国移民。俄国史学家曾提到恢复了他们旧有庄园的前沙皇政权的“贵族”姓名——诸如冯·比尔德丁男爵在沃洛丹斯科耶国营农场,大地主贝克在顿河流域的加里、维琴卡和伊斯卡拉等地的国营农场。这些昔日的幽灵得到了几千英亩——有时甚至是几个村子土地的产权。据苏联史学家的叙述,这些人还强占了牲口和农业机械,并重新推行起强迫劳动。 
  同样,最初的意图是拆散集体农庄,把土地分给农民,分配多少取决于他们驯顺的程度。但是为了避免降低收成的危险,似乎采取一种中间制度更为明智,这就是村社制。事实上,这种组织形式只是在另外的名称下复活起集体农庄。它分配种子、马匹和农业装备,指派主要任务,农民只保有他们的房屋和一英亩多点的土地。这些村社渐渐改变成合作农场,再辅之以在德国农技人员控制下的“农业促进中心”。 
  为了避免改变得过于突然,这也许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但是它却不为农民所理解。一方面,他们并没得到答应分给他们的土地;另一方面,又把他们的牲口和粮食征用了去。梅塞将军谈到,人们以这样一句感到幻灭的话来表现他们的失望之情:“斯大林至少留给我们一头牛,可是希特勒把这头牛也牵走了。”此外,保存组织机构就意味着留下技术人员。这样一来,凡是以前充当过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经理人员的共产党员,就保留或重新得到一些权力了。 
  可是,最为严重和最富刺激性的做法,同时也是引起最激烈和最持久的愤慨的做法,还是劳动力的征用。因此,1941年11月,在奥寥尔,马匹和铁匠炉都被没收,锅炉工和木匠也被征去干与严寒作斗争的活儿。接着在各地成立了组织强迫劳动的特别机构——劳工处。开始时,他们以诱人的条件劝人们自愿到德国去。事情很快就清楚了,原来是要在整个占领区内进行系统的劳动力动员工作,每一地区必须为他们自己的劳工队提供人员,由市长或农村执事人负责这项工作。 
  因此,克里沃伊罗格和顿涅茨的工人就被送到鲁尔工业区去了。为了弥补拖拉机的缺乏,就把北乌克兰的农民迁往南乌克兰。由于居民们同红军一起撤退而变成荒无人烟的地方,都从其他地方强迫迁移人口进来。这些影响到成百万男女的强迫迁徙,伴随以残暴的和高压的措施,包括对任何拒绝从命的人或他们的亲属施行残酷迫害。这样做本身就构成恐怖统治的第一步。 
    十一、恐怖当作了一项政府制度 
  在入侵苏联前后,德国最高当局作出了一系列决定,以保证部队安全,并消灭共产党员和犹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941年3月,在入侵苏联之前,希姆莱被授予“两种敌对政治制度之间最后决定性斗争所产生的……特殊职责”。这个委婉的措辞是下面一些做法的掩饰。 
  5月,凯特尔命令对犯有敌视德国军队罪行的平民“不得怜恤”,这种人应根据负责军官的判断予以就地处决。另一方面,对这些平民犯有罪行的德国军人的处理则应极其宽大:“他们不必要受到处罚,即使他们犯了违反军纪的罪行”。1941年7月16日,希特勒用他那惯用的十分干脆的粗暴语言,把这种肆意惩罚的无限权力说得清清楚楚:“谁瞪你一眼,就把他枪毙掉。” 
  7月17日,希姆莱接管占领区的全部治安事务。罗森堡的那个部里每个高级官员,都由希姆莱配备一名党卫队副手,向他请示汇报。 
  同一天,德国秘密警察下令消灭那些“危及第三帝国”的苏联战俘。早在5月10日,根据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就明确规定苏军中的政治委员不能当作战俘对待:“他们在押解途中即可处以死刑……不必有多余的考虑。” 
  7月23日,凯特尔在他5月作出的那个残暴决定上又加了一句解释。他说:“军队必须造成恐怖气氛,以便把任何抵抗的企图消灭于未然。” 
  受这些措施影响的并不仅限于临近前沿的地方;如果限于那些地方,那还可以说是为了保障军队的安全。8月22日,罗森堡把这些措施扩展到他那所谓民政司法管辖地区。他规定,“任何反对德国及其军队的罪行,任何造成对德国人敌视的气氛,或是任何拒绝服从军事当局命令的行为……”一律都将处以极刑。 
  于是,所有占领区的民政和军事占领当局都毫无例外地实行恐怖统治。1941年10月10日,冯·赖歇瑙将军在命令中阐明要这样做的理由:“这是为了铲除亚洲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我们要以这种方式来实现我们所负的使命!一劳永逸地把德国人民从犹太人和亚洲人所造成的危境中解救出来。” 
  这样的制度现在建立起来了。负责推行这项肮脏任务的是海因里希·希姆莱和他的党卫队。他是一个手下绝不留情的屠杀整个民族的刽子手。 
  苏联战俘是已宣布的这种残酷处置办法的第一批受害者。他们成群地拥塞在临时集中营里,注定了要遭受毁灭,即使不是相互吃掉的话,也要被活活地饿死。后来他们被送往德国,其中的许多人在集中营里不留痕迹地就被消灭掉了,特别是在奥斯威辛。不过苏联的逃兵也并没受到较好的待遇。德国人并没有把他们与其他俘虏分开,给他们以特殊的待遇,而是对这些人极为蔑视。 
  所有被占领的地区都是残忍地进行种族灭绝的蓄意行动的舞台。在纽伦堡法庭上举出了无数的事例。德国秘密警察开列立即处决者的名单,一个属于勃兰登堡团的叫做“夜莺”的“特别”营负责执行。据一位见证人说,“他们闯进房屋,把居民拽出来就在后院杀死。三千名律师、工程师和医生都被这样残杀了。” 
  这类行动都交给特别部队——特别行动队——负责,他们已经在波兰学过这一行手艺。这些特别部队隶属于军队,他们不依靠军队,但是可以从军队那里得到任何他们需要的协助。他们的领导人来自刑事警察和秘密警察,也来自党卫队士兵。他们在莱比锡附近易北河上的普雷奇一个警察营地受过训,由纳粹党安全部队首脑海德里希亲自给他们下达命令。特别行动队接奉指示,“消灭犹太人和苏军政治委员”。他们还就地招募“本地志愿人员”。 
  在苏联用毒气杀死“德国的敌人”,就是由这些特别行动队开始干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长官R.霍斯说明过他们是怎样着手进行的。受害人首先在车厢里受到从引擎里排出的废气的窒息,然后他们就象豚鼠一样被用来试验经过德国化学家改进了的“齐克隆B”气体。霍斯写道:“先叫俄国人在走廊里脱光衣服,接着就进入一间有特别设备的房间,假称是进行灭虱。”尸体以后就用巨大的柴火堆加以焚化。 
  意大利远征军司令梅塞将军曾经更加密切地注视过德国人在俄国的暴行,因为通过对这种暴行的谴责,使他能够报复他的德国同僚对他的自尊心的伤害,从而得到快慰。他在给墨索里尼的一份报告末尾提到“征服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明显的破裂关系”。但是他还加上了这样一段公正的谴责: 
  如果权力的意志,完善的军事组织和雷厉风行的纪律使德国人能够征服广大的领土,那么只有正义感和对人民心目中的需要及想法的理解,才足以保证他们的胜利得到巩固。迄今为止,东线的德国人表现出,他们在第一方面具有最高水平的素质;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在第二方面具有同等水平或达到足够的程度。
  尽管苏联人民如此有幸地为纳粹德国提供了最大量的殉难者,但是波兰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命运也并不稍好一点。被占领的欧洲各国的人民吃尽苦头后,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在这个统治民族的手下,什么样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们;作为德军胜利的结果,他们将会变成谁的奴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大家評論呀,同志們想讀甚麼樣的文章告訴博主啊!

热门帖子

網誌存檔